中国大洋49航次满载而归 -pg麻将胡了模拟器来源:海洋开发与管理
中国大洋49航次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,执行船舶为“向阳红10”科考船,自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起航以来,历时250天,航程29821海里,在完成任务后返航舟山。航次分5个航段执行,主要作业区域在印度洋。 本航次以落实“蛟龙探海”工程为核心,具有任务综合化、资源环境并重、调查手段高精化和瞄准国际海洋热点等特点,取得五大成果: 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取得新进展 2011年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《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》,在2019年需完成50%区域放弃。本航次共计发现3处矿化区、2处矿化异常区和9处异常区,有助于2019年完成50%矿区放弃前的资源评价;通过自主研发的“潜龙二号”auv、电磁法、综合异常调查和化探等,拓展了龙旂、玉皇和断桥等矿化区的分布范围,表明具有较好的资源前景;深化了对合同区多金属硫化物分布控制机制、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的认识,进一步揭示了超慢速扩张脊硫化物矿藏前景。 通过十多年的积累,在海底硫化物找矿方法、高新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、成矿理论和资源评价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,建立了一套成熟的“近底-底表-浅层”硫化物找矿方法与技术系统,形成高效探测海底硫化物的能力,其总体性能指标和应用效果处于国际前列,在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评价方面具有示范作用。 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取得新认识 围绕卡尔斯伯格脊热液循环系统分布规律与形成机制这一科学目标,在天休热液区新发现一处高温喷口群,拓展了热液活动的分布范围,获得了该热液系统受控于拆离断层的构造与岩石学的新证据;新发现3个热液系统,使得我国在该区域发现的热液系统数量增至9个,其中宝船热液区是目前证实的距离中央裂谷最远(20km)的热液系统,这为创建慢速扩张洋脊构造控矿新模式提供了可能;首次布放2套综合锚系,开展多学科的长期观测,有望提升对热液活动对海洋物质通量以及环境影响的认识水平。 自主研发的“潜龙二号”auv刷新纪录 “潜龙二号”共进行了9个潜次应用,水下工作总计257小时,总航程654km。在玉皇与西龙井区发现新的热液异常区;在第14区块、白堤与东龙井区探测到热液异常;获取的近底磁资料为热液区构造研究提供数据基础。 “潜龙二号”此次开发两项新技能:无母船值守作业和多探测传感器模块化搭载作业,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。通过连续三年的深海试验和航次应用,“潜龙二号”共进行了50个潜次的大深度安全作业,积累了现场工程化应用经验,形成了业务化运行能力,累计水下工作时间763小时,航程2204公里,不断刷新我国auv在大潜深海底的作业记录,国际上能达到如此能力的潜水器屈指可数。 首次开展印度洋微塑料污染、缺氧和海洋酸化调查 首次开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调查,调查覆盖西南印度洋、西北印度洋及航线,为评估印度洋国际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状况提供基础资料和样品。 首次开展印度洋缺氧和海洋酸化情况调查,初步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处于氧化状态,表层水体中海-气之间的充分交换溶解氧处于饱和至过饱和状态,水体ph值和总碱度分析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处于弱碱性。对评估印度洋海洋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。 开展90度海岭、海气通量和洋中脊深部构造调查研究 在90度海岭回收深海潜标,该潜标连续工作11个月,获取的数据可了解海洋动力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,填补该海域深层和底层海流观测空白。 首次在印度洋投放气象与波浪浮标,已连续工作6个月。揭示观测区的气象水文综合要素的日、月际变化规律及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变化特征,为提升深海大洋环境安全保障增添新的观测手段。 在印度洋开展重、磁、电和微震等综合地球物理探测,获得热液区重、磁、电等特征,在微震与羽状流变化相关性等方面取得新成果,提高了超慢速扩张脊热液循环系统的认识。 |